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破解“学生参与度不足、互动形式单一”等教学痛点问题,2025年10月15日,医药工程学院药学教研室组织召开了“提升课堂参与度与互动有效性”专题会议。会议通过“案例分享—经验互鉴—总结提升”三阶段设计,聚焦核心课程,探索互动教学创新策略,助力教学质量提升。本次活动由李晓娟老师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
1 微讲座启思,解锁“相平衡”互动设计密码
会议开始,李晓娟老师通过微讲座的形式,以《物理化学》课程为切入点结合自身教学经历,精准聚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痛点问题,毫无保留地分享了独到且实用的解决策略。一是强调备课务必充分,针对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要精心、合理地设置课堂练习,从基础到进阶层层递进,助力学生逐步攻克知识难点,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对后续知识学习的渴望。二是主张多提问并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打破传统教学的空间隔阂,近距离观察学生反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三是对于简单知识点或开放性讨论习题的教学,以小组作业汇报的形式进行,随机点名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输出,真正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在“动起来”的过程中切实掌握知识。四是巧借先进技术如“数字人”等工具,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而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李晓娟老师进行微讲座分享
2经验互鉴,共绘互动教学“方法论”
在自由分享环节,与会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围绕课堂互动效能的提升路径展开了深入交流。周向文老师以小组汇报作业为例,提出“分层任务设计+跨组互评”模式,通过设置基于贡献率与参与度的分层激励机制,结合“学生评委打分+教师点评”的双重评价,有效破解了传统小组作业中参与不均、评价单一的问题。马翠霞老师针对《医学概论》理论抽象的教学难点,设计了“知识卡片配对—病例情景模拟—思维导图共创”三步互动法,将抽象理论融入具身实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投入度与理解深度。
老教师交流自身授课经验环节
晁锐、朱梦贞与司豆豆三位新进教师则从听课视角分享了她们的观察与体悟。她们一致认为,系统听课与经验积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撑。通过近七周对多位资深教师课堂的观摩,她们深刻意识到,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并逐步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同时,课件的精心设计与多元媒介的恰当运用——如动画演示、交互图表等,对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学生专注度具有显著作用。这些从观摩中提炼出的策略,为新教师构建个人教学风格、实现课堂质效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新教师分享听课感悟环节
3总结提升,锚定教学改革新方向
在总结阶段,与会教师聚焦“提升课堂互动效能”这一核心议题,对本次研讨形成了三点共识。一是问题导向鲜明。所有分享案例均精准切入“学生参与度低”、“课堂互动浅表化”等实际教学难点,并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与实践路径。二是学科融合深入。从理工科的逻辑训练到医学课程的情景构建,不同学科教学智慧的交叉碰撞,为创新互动教学设计开拓了多元视角。三是技术赋能务实。各类数字化工具与教学环节实现了深度融合,有效助推了“教师的精准教学”与“学生的主动学习”之间的双向奔赴。
基于以上共识,会议倡议未来应着力推进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系统建设“互动教学案例库”,促进优秀实践模式的沉淀与推广;二是常态化开展教师数字化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技术赋能教学的应用能力;三是优化课堂互动评价机制,将学生参与度与互动质量科学纳入过程性考核体系。
与会教师达成共识
此次教研例会以“微讲座”为切入点,辐射多学科互动教学策略,为教师搭建了“共研、共享、共进”的平台。教研室将持续以“学生中心”为导向,推动课堂教学从“单向传输”向“深度互动”转型,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注入新动能。